2019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协同创新为重要途径,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进程,努力开创学校改革发展新局面。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建设,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1.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指导地位,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党委在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加强网络阵地管理,加强舆情监测、分析、研判与处置,做好重要节点、重要事件、重要群体、重要阵地等网络舆情监测与保障任务。加强对民族宗教及宗教思想传播的管理,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学术交流合作的管理。出台《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校内巡察实施办法》。
2.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狠抓各级领导班子能力建设,落实重大事项领导牵头调研制度,加强专题工作研究,提高各级班子战略谋划能力。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落实好干部标准,强化选人用人的系统性、前瞻性,履行和完善相应程序和步骤,严格落实“凡提四必”制度。开展优秀年轻干部专项工作,完善干部储备、培养锻炼和选拔使用的全链条机制。做好干部交流轮岗、挂职选派、分层分类培训工作,多途径、多渠道培养锻炼干部,促进干部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全面提升。强化干部监督考核管理,坚持从严管理干部。积极做好挂职干部工作,建立优秀干部培养输送机制。
3.持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并完善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规范院(系)党组织会议制度,优化院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不断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等基本组织生活制度,推动基层党的组织生活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发挥好教育部“双带头人示范工作室”和“党建标杆院系”的榜样示范作用,实施示范创建质量创优培育工程,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完善学生党建工作考评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党建中心作用。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科学制定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办好党性教育大课堂和党支部书记培训班。
4.坚持不懈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切实履行“一岗双责”,扎实推进二级党委向学校纪委报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化运用“四种形态”,严格执行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和问责条例。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完善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严格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开展廉洁教育,营造浓厚廉洁文化氛围。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
5.大力建设和谐校园。围绕庆祝建国70周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等关键节点,做好文化氛围营造和舆论引领。出台《一流大学文化建设实施意见》,推进一流学科特色发展引导专项文化建设项目。巩固省级文明校园建设成果,积极申报全国文明校园。继续抓好“讲好石大故事,弘扬石大精神”文化宣传,提升黄岛讲坛、思创论坛、交响音乐会等校园文化品牌。推进山东省“平安校园建设提升年”工作,提升安全管理“四化”水平。加强学校安全稳定综合防控和责任体系建设,拓宽师生建言献策和来信来访渠道,持续改善民生,依法维护师生权益。
6.做好群团和统战等工作。深化共青团工作改革,不断提高共青团吸引力和凝聚力。筹备召开第十一届二次教代会、第十六次团代会、第二十三次学代会、第八次研代会。发挥统战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形成统战工作合力。继续推进统一战线智库建设,开展“同心讲堂”“同心光彩助学行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离退休工作,改善离退休人员活动条件。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7.加强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坚持将本科教育作为“立校之本”,完善学科、学位点、专业一体化建设体制机制,落实专业建设“双负责人”制度,优化专业布局,提升一流人才培养能力。加强新工科建设,培育一批工科专业进入国家和山东省卓越计划2.0梯队。优化本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深化理科实验班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微专业培养、大类招生和培养试点工作。实施基础课程振兴计划和通识课程发展计划,加强在线开放课程、线下精品课程建设,做好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申报工作。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推进虚拟仿真模拟实训与现场实践协同互补,争取获批2项以上国家级虚拟仿真项目。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扎实推进课堂革命,构建智慧教学环境,促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做好国家级教学成果培育工作。
8.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坚持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强校之路”,加强研究生教育的顶层设计。做好学位点与学科的协同建设,优化学位点布局,提升学位点建设水平。全面修(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培养环节一体化设计,推进“二四三”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建设。坚持“扶优扶强”,科学分配研究生招生指标。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建立导师动态管理机制,提升导师指导能力。强化质量监控和管理服务育人,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科研育人机制,强化已有创新创业基地、校内实训平台、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争取新增一批省级和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9.进一步完善育人工作体系。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探索建立目标清晰明确、机制科学有效、能够落地落实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度融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纪念建国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为契机,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启动“课程思政”建设计划,切实提升思政课质量水平和思政教育实效性。实施“校园网络名师培育计划”,推广易班品牌活动,建好用好网络思政阵地。完善服务保障体制,提升心理健康和资助工作育人功能。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提高学生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扎实推进辅导员专业工作团队和辅导员年级工作组建设,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升育人能力和水平。继续推进“三全育人”试点改革。
10.强化继续教育品牌特色。优化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结构,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支撑服务能力,加强学历继续教育内涵建设。拓展培训市场,打造高端品牌项目,着力培育8-10个精品特色项目,促进非学历继续教育特色发展。加强继续教育国外合作办学,提升出国留学培训品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强化“技能+学历”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
11.确保招生与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优化招生宣传方案,加强生源基地建设,突出专业主体地位,重点实施生源基地、专家队伍、宣传活动“三百”工程,不断提高本科生生源质量。加强研究生招生宣传,实施“优秀生源调剂计划”,吸引优秀生源。优化招生计划动态调配机制,继续扩大博士生招生规模。拓宽就业渠道,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到国家重点行业、地方特色领域、社会基层就业创业。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能力,做好就业援助和重点帮扶。继续做好就业状况调查反馈,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学生工作的联动工作机制。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12.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继续实施优秀人才引育工程,进一步做好高层次人才计划评选推荐工作。做好“光华学者计划”、特任教授、特任副教授等人才引进工作,推进院长公开招聘,建设海外人才工作站,聘请海外引才顾问,召开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建立立体高效的引才网络。大力培育青年人才,开展青年教师发展性评价研究,建立健全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服务、跟踪、反馈机制,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脱颖而出。贯彻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出台《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实施办法》,开展教师师德考核和有关单位师德师风建设考核。
13.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制定职工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新一轮岗位设置与聘用制度改革,充分激励和调动各类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深化二级单位考核制度改革,制定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考核目标任务体系,采取定量赋分与定性测评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建立考核结果与绩效奖惩挂钩的联动机制。推动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调整绩效工资标准,修订绩效工资发放办法,探索高层次人才、年薪制、兼职兼酬等收入分配办法。按照上级要求,统筹推进养老保险工作改革。继续做好编制外用工管理工作。扎实推进人事信息化建设。
四、聚焦一流学科建设,提高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水平
14.切实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持续推进落实“强化、拓展、升级”的学科建设总体思路,加强学科、学位点、专业一体化建设,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建立适应能源多元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学科专业体系。落实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全面实施一流学科团队建设计划,开展“双一流”建设中期总结评估,全力做好两个一流学科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加大对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相关新兴学科领域研究机构建设的支持。加快通用和基础学科发展,走“强特色—入主流”之路,提升学科发展水平和服务地方的能力。
15.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加快深层油气重点实验室、非常规油气开发重点实验室和公共分析测试平台建设,确保海洋物探及勘探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通过验收,深化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实验平台共建,推进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科研平台的培育和建设。超前谋划,加强重点、重大项目的前期培育和组织策划,做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的申报工作。做好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推荐工作,培育高水平论文和高价值专利。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军民融合工作。围绕服务“双一流”建设,切实提升学术论文、图书出版及学报期刊的水平和影响力。
五、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16.实施国际化战略。落实“国际化+”理念,加强国际化办学顶层设计,推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完善国际化办学工作机制,召开全校国际化工作会议。优化校际交流渠道,实施国际校园计划,提升国际交流项目品牌,力争实现建立正式校际交流关系的国外院校数量达到180所。做好国际联合实验室的申报工作,实质性推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优化国际化办学模式,建设国际化办学示范学院。巩固高端引智项目品牌,做好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申报、考核、验收,启动长期外国专家聘请支持计划,提高引智规模和层次。进一步规范因公出国(境)管理,继续拓展港澳台合作交流。启动“国际教育周”,建设国际一流的全英文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国内学生国际化教育水平。严格招生管理,建立海外优秀生源基地,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加强特色教材和来华留学生“金课”建设。完善和规范留学生管理,加强留学生主题教育。继续推进孔子学院建设。
17.加强国内合作。围绕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化校地、校企、校校合作。推进落实部省共建、与中石油集团公司战略合作。落实服务山东行动计划和服务青岛行动计划,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健全校友工作体系,加强海外校友会建设,发挥海外校友在服务学校人才引进和国际合作办学方面的作用。加强基金会建设,全力推进“光华基金”和各类公益项目,提高基金会的社会认可度、公信力和影响力。
六、完善办学条件,提升支撑服务保障能力
18.加快校园规划建设。完善学校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东营校区和古镇口科教园区的事业发展规划。古镇口科教园区建设石油学科实验楼、国家工程实验室楼、学生公寓及餐厅。东营校区按照“科研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教学实习和学生实践基地”功能定位,整合资源、加强规划,建设研究院和实习实训中心。按期完成图书馆(二期)项目、附属幼儿园及专家公寓建设。
19.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以服务师生需求为导向,建设“e站通”网上办事大厅,促进校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巩固完善教师“一张表”建设成果,启动学生“一张表”工程,实现学生管理服务部门数据互通共享。着力教学管评,建设智慧教室,服务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情景丰富展现、资源快捷获取、师生实时互动、结果及时反馈。启动图书馆(二期)新数据中心机房设计与建设工作,提升信息技术支撑服务能力。充分挖掘数据资产价值,服务学校科学决策和治理。
20.提升管理服务保障能力。落实“卓越后勤”服务理念,深化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继续用好专项资金,改善教学、生活条件,服务“双一流”建设。推进校园电力扩容和改造,加快落实直饮水、学生公寓智能洗浴项目,继续增加休读点设施。抓好绿色校园建设,优化校园绿化效果。完善物业监管标准,做好新合同期物业服务招标工作。提升餐饮服务质量,保证校园饮食安全。强化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加强财务管理、国有资产监管、采购与招标管理及专项审计,提高大型设备、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21.推进校属企业体制改革。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所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摸清家底,做好校属企业审计工作,制定和实施校属企业体制改革方案,全面推进校属企业体制改革和发展,研究制定校属企业人事、干部改革及人员安置实施细则。